國健署健康湯圓食譜 應景不打折

  •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 建檔日期:106-12-22
  • 更新時間:106-12-22
冬至湯圓吃得巧 健康輕盈沒煩惱

冬至時來碗熱騰騰的湯圓,就跟春節年糕、上元節元宵、寒食清明節潤餅、端午節粽子一樣,是國人每年不能免俗總要吃上幾口的「經典傳統美食」!但闔家團聚享湯圓之餘,也要注意湯圓雖看似小巧可愛,熱量可不低,又多含高量脂肪及糖分,品嚐時應該適時適量,掌握注意熱量標示、減量代換、與天然食材搭配等健康原則,就能「聰明吃湯圓、健康又團圓」。

注意標示顧熱量

民眾選購食品時應仔細看清楚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買湯圓時也不例外,除了考量品牌與口味喜好,最好能優先選擇熱量、飽和脂肪及糖含量相對較低的產品。

日常飲食中飽和脂肪攝取過量將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而糖攝取過量不僅會造成肥胖、代謝異常與齲齒,也會刺激胰島素快速分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且糖具有成癮可能性,影響健康甚鉅。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飽和脂肪每日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而有關糖每日建議攝取參考值,國民健康署於「國民飲食指標」修訂草案中增訂「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之上限,以正常體重60公斤的成年靜態工作者來說,每日所需熱量約1800大卡,換算飽和脂肪攝取量上限約為20公克,添加糖攝取量上限約為45公克,即9顆方糖的糖量。市售湯圓依廠牌不同,飽和脂肪及糖含量各不相同,購買時建議查看營養標示,食用時淺嚐即止,勿毫無節制地大量食用。

減量代換有技巧

市售湯圓種類琳瑯滿目,除了「經典款」的無餡紅白小湯圓、芝麻或花生包餡湯圓及包肉鹹湯圓外,也有加入紅麴、紫米等成分的湯圓外皮及豆沙、抹茶、巧克力等風味的內餡。其實無論如何變化,湯圓外皮都是以糯米為主原料,需要更長的消化時間,最好避免以湯圓作為宵夜。而許多民眾喜歡將湯圓當作飯後甜點或餐間點心,但糯米與米飯、麵條同屬於「全穀根莖類」,加上餡料中的肉類、油脂及糖都是熱量來源,因此食用時應減掉其他餐食中全穀根莖類、肉類及油脂類的分量,以避免攝取多餘熱量。除了減量食用外,民眾亦可掌握替換主食的訣竅,例如將當天正餐的飯量減少半碗至1碗,也是避免熱量攝取過多的好方法。

另外,炸湯圓在喜宴上或「宵夜場」也是廣受歡迎的食物,但油炸會增加脂肪及熱量攝取,常見如沾花生粉或淋上煉乳的吃法更會增加糖攝取,故建議民眾在家裡仍以水煮方式、品嚐滑而不膩的口感為宜,若外食炸湯圓,最好多人分食,否則一不小心熱量攝取就會過量。

天然搭配風味佳

包餡甜湯圓因芝麻、花生等內餡已含有高糖分,建議直接以滾水煮熟食用,不需要再額外添加糖或配料;包餡鹹湯圓內餡含絞肉及油脂,建議湯頭的配料如紅蔥頭、蝦米、香菜梗、豬肉絲、香菇、韭菜、芹菜等食材都不必再用熱油爆香,儘量以無油蔬菜湯為湯底,搭配茼蒿、小白菜等當令鮮蔬,或加入各種菇類增加風味,若外食包餡湯圓,許多店家也有提供煮湯圓的「白湯」,既可品嚐食物原味,也可減少來自甜湯或鹹湯底的熱量攝取。

烹調無餡小湯圓時,可用天然的桂圓、枸杞、薑汁或桂花醬來提味,避免使用濃糖水或紅豆湯、花生湯等作為湯底;亦可加入豆腐、少許肉絲和當季蔬菜熬煮食用,可兼顧美味及營養均衡。

廚師絕對不會點的10種早午餐

Web Only  樂羽嘉編譯

吃早午餐最怕遇到什麼地雷?《讀者文摘》整理10種廚師在某些情況下寧可餓肚子也不想吃的餐點,並告訴你為什麼。

1.    甜甜圈

對,甜甜圈很好吃,但不能讓你滿足一整天,也無法讓你健康。南安普頓飯店(Southampton Inn)Claude’s餐廳廚師甘加兒(Deb Gangale)不會在吃早午餐時點甜甜圈,因為實在太不健康了。

2.    美式炒蛋

蛋是早午餐的聖杯,又很營養,但難吃的炒蛋真的很難吃。

玻里尼西亞廚師Felix Tai說:「我愛雞蛋,但如果沒炒好,我寧願餓肚子。很多廚師無法精通這道簡單的料理,因為他們不瞭解雞蛋的味道或黏度。」他指出,炒過頭、太乾的雞蛋是盤中最糟糕的東西,拜託任何想當廚師的人先學好怎麼做炒蛋再說。

3.    班乃迪克蛋

很多廚師建議你跳過這道常見的料理,除非你是在以班乃迪克蛋聞名的餐廳用餐。

丹佛餐廳Root Down廚師庫奇(Justin Cucci)說:「很多餐廳都做不好班乃迪克蛋。」

「很多廚師假裝會做這道料理,但對我來說,真正好吃的班乃迪克蛋,應該是水煮嫩蛋、奶油檸檬荷蘭醬、極其柔順的英式瑪芬與美味加鹽火腿之間的完美平衡。」

「很多時候,你得到的只是看起來像鼻涕、吃起來也像鼻涕的水煮嫩蛋,還有詭異的火腿、常溫的荷蘭醬。」

名廚布立克(Eddie Brik)更建議大家遠離餐廳開門過兩小時之後端出的荷蘭醬,因為廚房的高溫會滋養細菌成長。早上製作後前1、2個小時的荷蘭醬還行,之後的就不太行了。」

4.    法式吐司

美味的法式吐司值得你貢獻錢和腰圍,但若吃到糟糕的法式吐司,還不如把錢拿來買杯咖啡。

評選網站舊金山早午餐俱樂部(San Francisco Brunch Club)業者尉里安(Alex Willen)說:「法式吐司是味道和品質最難維持一致的餐點之一。我吃過一些很難吃的法式吐司,太厚、太軟太稠,還有些廚師顯然把糖漿倒上去就放著不管導致太潮濕的法式吐司。」

5.    牛排加蛋

尉里安也絕不點牛排加蛋,除非是在牛排館用早午餐。

他解釋:「在高檔餐廳,牛排和蛋很OK。在低檔餐廳,你可能會吃到他們能找到最便宜、最軟黏的牛肉。」

6.    加拿大培根(豬背培根)

布立克警告,如果不是在高級餐廳,別點這道菜,因為你不會知道加拿大培根在冰庫放了多久。早午餐通常只有在週末才能點,你的培根可能已經躺在冰庫6天以上了。

7.    任何太雜的料理

布立克說,砂鍋、雜菜湯、牧羊人派之類的餐點,被視為餐廳裡的廚餘餐,如果你不是在高級餐廳,就很可能吃到一整週剩菜做成的料理。

8.    把費自助餐

如果你很愛吃西式「把費」自助餐,最好第一個到,因為人一堆你就不知道哪些菜被手指亂沾過。

Gunther & Co.執行廚師特萊斯(Jerry Trice)說:「我像避瘟疫那樣避開早午餐把費,特別是有荷蘭醬的料理。」他指出,開放把費很容易成為細菌交錯傳遞的溫床。

9.    事先調製的思慕昔

Gattopardo Group老闆索瑞提諾(Paula and Gianfranco Sorrentino)表示,新鮮思慕昔混合許多營養健康的食材,但如果是事先調製的,通常加了一大堆糖,不是很健康。

10.    假的楓糖漿

索瑞提諾死也不碰的早午餐還包括薄鬆餅加玉米糖漿。如果你吃過品質極好的楓糖漿,就不會把它跟爛餐廳提供的便宜糖漿搞混。好吃的薄鬆餅只有搭配高級楓糖漿才能凸顯其美妙滋味。

另外,如果你注重身材,吃早午餐時該注意幾件事:

1.    點餐前先冷靜、深呼吸,想一下你的減肥目標。到底是瑪芬重要,還是你的身材重要?

2.    別被果汁騙了。很多果汁滿是糖,與其喝那種太甜的果汁,不如自己吃顆柳橙配水喝。其實不用喝果汁,直接吃水果也能提供你到中午前需要的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

3.    如果你想減肥,最好避開加了糖漿的薄鬆餅和厚鬆餅,改吃低脂或無脂優格、瘦肉、蛋白,而且這樣飽足感會持續更久。

(資料來源:Reader’s DigestShape

美、印、臺食農教育先驅:從自己的社區開始,助全球 60 億人重建與土地和食物的親密關係

隨著近代全球化以及資本主義的快速擴展,我們的食物生產遭遇到前所未見的危機,從食物分配不均,到國際廉價農作物的傾銷,人們與食物的關係越來越疏離,飲食越來越不健康,飢餓也不斷蔓延。同時,也開始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嘗試從食農教育著手,讓人們重新認識人與食物的關聯。2018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邀請《一張六十億人都坐得下的餐桌》作者 Judy Wicks,以及印尼的食農教育先驅 Helianti Hilman 、合樸農學市集創辦人陳孟凱分享經驗,他們都從自己熟悉的社區開始,一步一腳印,影響世界各地的消費者,重建人、食物以及土地的親密關係。

 

文:趙浩宏

「我們都想改變社會,所以一起坐在這裡;我們都想改變系統,所以一起研究,找到讓這個社會更好的方法。」講台上,主持人主婦聯盟董事長賴曉芬對著台下的聽眾們喊話,在推動食農教育的路上,大家並不孤單。

開一間友善大自然的咖啡館

(《一張六十億人都坐得下的餐桌》的作者 Judy Wicks。來源:社企流)

《一張六十億人都坐得下的餐桌》的作者,白狗咖啡廳創辦人 Judy Wicks 相信,人們的生活可以藉由對社區與環境更友善的消費行為,創造一個永續的生活方式,為全世界的人們打造一張 60 億人都坐得下的餐桌,而教育是改變的起源。

白狗咖啡廳座落於費城的小鎮,一開始的初衷單純只是為了讓當地的人們吃得健康,並培養想從事餐飲的孩子學習如何烹煮好吃又健康的食物。

由於 Judy 打從心底關心社區裡的人們以及地球,同時也關心小農、探討食物的生產以及販售,因此她一邊尋找願意合作的小農,一邊在咖啡廳舉辦「table talk」和在地人對話,一起聊不同的議題,關心環境、社會住宅、認識監獄裡面的囚犯如何藉由種菜療癒自己,認識社區裡各式各樣的作物。(同場加映:「若無繁盛的在地經濟,人民沒有權利,土地沒有聲音」Judy Wicks 與地方共榮,打造 60 億人都坐得下的餐桌

「因為我們都是地球有機體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感受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感受動物的恐懼,社會變遷的傷害,然後找到每個人自己的良知。」

Judy Wicks 除了在自己的社區做食農教育,同時也和大廠商合作,告訴他們有更好的方法成為一個備受尊敬的友善食品製造商,一起加入食農教育的行列。

為全世界找回被遺忘的食材

(Javara 食品公司的創辦人 Helianti Hilman。來源:社企流)

「健康食品買不起,那就自己種吧!」

創立 Javara 食品公司的 Helianti Hilman 是一名家庭主婦,也是印尼的食農教育先驅與成功的創業家。從小生長於偏鄉農村的 Helianti 長大後定居馬尼拉,一開始也只是出於簡單的初心,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吃到健康的食物,於是在自己的花園裡種菜,但在一開始無論怎麼種都沒辦法把菜苗種好,反之,許多野生的植物快速滋長蔓延取而代之。

直到有一天,一個原住民朋友告訴他院子裡那些野生作物其實是很珍貴的傳統食材,Helianti 恍然大悟:我們是不是在集約農業和快速商業化的過程中遺忘了許多重要的事情?

「我們都忘了印尼有多棒的生物多樣性,有許多天然而且富含營養價值的食物,遺忘了大自然的恩賜,我需要付諸行動。」

除了開發當地食材,Helianti 很清楚需要創造需求者,所以她四處推廣健康的飲食習慣,幫助消費者建立更好的飲食習慣和品味,並為他們開發每個人都買得起的產品,一同幫助小農、推廣食農教育。(同場加映:「人們早已忘記,我們曾擁有超過 7 千種稻米」印尼食農先驅 JAVARA 保存食物多樣性,將在地農產推向國際

市集 X 教育,讓友善農業走進人們的生活

(合樸農學市集創辦人陳孟凱。來源:社企流)

合樸農學市集創辦人陳孟凱從 11 年前投入友善農業,積極在中部地區舉辦市集和大大小小的食農教育課程,多年的經驗讓他清楚知道,只有一小群人關注友善農業、在地經濟是不足的,於是他創辦市集,讓友善農業走入大家的生活。(同場加映:拋開高薪卻充滿病痛的生活,他開辦「合樸農學市集」,以有機蔬果找回健康人生

「社會企業如何讓自己的社會使命能夠成功被達成,關係的建立很重要,於是我們讓市集不只是市集,也參與了教育。」

合樸農學市集利用實作課程當作前導,儘管遇到大雨、寒流,市集也不擔心沒有人,因為當消費者藉由課程了解市集裡農民所生產的食物和作物遠比超市更好時,他們會有非常大的動力參與市集。

最近幾年,陳孟凱更是致力於臺灣黃豆的復興以及教育,除了在市集中販售,也開設許多黃豆食品的手作課程,讓消費者藉由自己製作豆腐認識健康食材的重要性,至今已經培養 30 位社區豆腐坊的師傅,成立 8 家社區豆腐枋,另外也開設黃豆食品釀造工作室,邀請大家使用臺灣黃豆,支持本土的黃豆小農。

找到聰明的方法,讓食農教育遍地開花

「當代人的要求很高,同時要好吃又要健康,不然對於健康的追求就會像一場折磨,所以有好的廚師與食譜很重要,食農教育也需要餐桌上的美味。」

論壇的尾聲, 3 位講者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認為應讓大眾能在追求健康的過程中也獲得好的飲食經驗,因此他們 3 人在經營社會企業的過程中,都不約而同找來廚師成為自己的夥伴,從舉辦食譜活動、烹飪教室,到找知名廚師代言、與知名餐廳合作等,他們發覺只要東西好吃,就能吸引更多新夥伴加入友善大自然的行列。

除此之外,在與農民合作方面,3 位講者也特別強調了品管的重要,尤其當組織擴張以後,不僅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也會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因此建立一套品管標準來確保新進農民的作物生產流程是必要的。正如同陳孟凱所述「食農教育除了用說得以外,如何落實才真的重要。所以新農民加入前,真的需要花時間觀察,讓支持我們的消費者能夠持續信任自己的品牌。」

(3 位講者與主持人合影。來源:社企流)

 

隱形「暴食症」可能就在你身邊

 

https://www.blogger.com/static/v1/jsbin/3357874291-ieretrofit.js
隱形「暴食症」可能就在你身邊 – 照護線上

  •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前次談過「厭食症」,提醒減重時要小心別把自己逼過界,以免身心「回不去」了,即使不想跳崖,也被推向死亡幽谷。

    相對於厭食症,「暴食症」的患者更多,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

    但是,暴食症患者鮮少被發現。

    奇怪嗎?為什麼同樣是「飲食失調症」,另一個極端(暴食症)受到的注意這麼少?

    說穿了很簡單,就是「不明顯」,身型幾乎看不出來。

    暴食症者通常中等體型,頂多略為圓潤,不似厭食症一望即知。雖然他們也相當焦慮身材,害怕變胖,多數長期在減重。

    但是,突發的衝動,尤其在壓力狀態下,會迫使他們狂吃;所以怕胖歸怕胖,也不至於瘦成紙片人。

    一般人偶會吃多,例如:聚餐、遇到喜歡的食物、盛情難卻、過度飢餓…,但吃飽、吃撐,就不吃下,只得停了。而且,吃多不適之後,就得幾餐吃少調節一下,舒緩腸胃負擔。

    但是,暴食症是受害者,「衝動」的暴軍揮舞著鞭子,逼迫著他們狂吃、猛吃、吃到滿到喉嚨了,還是硬塞,完全無法停止,眼看著自己的雙手自動向嘴巴餵食,就像無情的填鴨,被食物淹沒…

    深受暴食症困擾的她告訴我:

    「當開始吃一種食物時,像一碗麵,我才吃兩口,內心就恨不得這整碗麵立刻進到我的身體裡。迫不及待,就是要把食物全吃進去,吃進去…我就像個黑洞一樣,將能拿到手的食物全吸進去,」她繼續說著,

    「當然會撐,很撐,根本吞不下去。但是,手就是停不下來,把東西往嘴巴塞。我吃了好多,好多…」

    暴食發作頻繁的話,可是會變胖啊!

    她繼續說道:「我從小就胖胖的,很討厭這樣的身材。我長期在吃減重藥,跟體重奮戰超過十年。每當這樣暴食之後,我知道這樣會胖,所以吃完後就『催吐』。但是,那會弄到喉嚨受傷,食道嚴重灼傷,後來胃都關不緊,長期胃食道逆流。」

    她摸摸胸口,彷彿記憶中的火燒心又回來了。

    「催吐太傷身。我試過用瀉藥,腹痛如絞,拉到快脫肛。後來,我只好用激烈運動來消耗暴食攝取的熱量,跑步跑到肌腱發炎…好累,好累。」

    家人知道她陷入如此苦戰嗎?

    「我不想,也不敢給別人知道。會被特別看待的!不了解的人只會罵我,卻根本無法幫我甚麼。所以,我都偷偷吃、偷偷吐掉,表面都裝做好好的。」

    她苦笑著。好孤單,真寂寞。

    不能不吃嗎?當然,能夠不吃的話,那就不算「病」了!

    能夠停嗎?能停的了,還需要這樣受苦嗎?

    這簡直是人間煉獄,活在現實,身心卻被食物和身材拉扯,無止盡地拔河。

    暴食症腦部的「飽食中樞」,甚至「情緒中樞」似乎出了甚麼問題,無法維持穩定。常常跳電,身體暴衝,搞得亂七八糟的,事後病人怕人知道,得自己苦苦收拾著,還伴隨著相當程度的自責。

    其實,這只是個病罷了。生病的人沒有做錯,只是不幸運。

    病人該做的事情,就是好好面對,好好接受治療,讓自己早點脫離病苦。

    其它的,沒有了。(其它的,就是精神科醫生的事情了)

    目前有藥物可以穩定腦部,必要時合併心理治療,也有相當的幫助。治療可以減少暴食衝動的發作頻率,就能降低暴食對身體的後續傷害,以及心理的負擔。

    隱形,看不見,但可能在你我身邊。

缺鐵,影響記憶和學習能力!5撇步提升鐵質吸收

缺鐵,影響記憶和學習能力!5撇步提升鐵質吸收

  •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38期
  • 2010.05.01
  • 作者 : 楊心怡

沒有鐵,我們會頭暈、疲倦,甚至影響記憶力和學習能力;但是鐵並非多多益善,過量容易引發心臟病、巴金森氏症。《康健》告訴你如何正確、輕鬆又安全地補鐵。

全世界大約有30%的人(超過20億)遭受缺鐵之苦。

聽來很多,不過這20多億人口中,並不是男女老少都缺鐵,最嚴重的族群其實是女性。

相信不少女性有這樣的經驗:蹲下去再站起來時會頭暈,或是在生理期時下腹部痛得要命、精神很差。不少女性認為,這就是貧血的徵兆。而且廣告又說:「女性一次生理期會帶走血液中超過一半的鐵。」造成女性更堅信,補鐵是每個女性必要的功課。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根據台灣2008年營養調查資料顯示,成年女性缺鐵率是16.9%,幾乎每6個女生就有1人缺鐵,高出男性達8倍之多;其中尤以13~50歲的育齡婦女最容易缺鐵。

鐵為何如此重要?

我們每日需要補充的礦物質分為微量與巨量礦物質;鐵雖屬於微量礦物質,卻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健康成人的體內,男性約有3~4克的鐵,女性約為1~2克。

這些聽起來並不多的鐵卻需要擔負維持生命的重責大任。因為人體新陳代謝裡的每個環節幾乎都需要鐵。鐵從肺部攜帶氧氣,通過血液,釋放氧氣到需要的部位;我們體內的酵素也含有鐵,它能幫助身體解毒,並將醣類轉化成能量。

如果沒有足夠的鐵,血紅素合成不足,就會造成組織和器官缺氧,不僅身體容易疲倦、頭暈、臉色蒼白、心跳加快、血壓降低,甚至還會影響記憶力和學習能力。

由於鐵是如此重要,大部份醫學研究多著重在沒有攝取足夠鐵質的人口身上,想盡辦法讓她們能攝取到充足的鐵。

怎樣算充足?台灣對鐵的建議量為成年男性10毫克;成年女性15毫克,停經後只需10毫克。

美國自1940年代開始,就強制在許多食品中添加營養素,從麵粉到早餐穀片等都添加了鐵,台灣也有不少高鐵奶粉,最近還有不少是針對生理期後補充的四物鐵,或女性專用特別添加鐵的保健食品,綜合維他命中也都添加約9~20毫克不等的鐵。

鐵並不是多多益善

其實,還有一個因素導致鐵的補充極為重要,那就是我們人體對鐵的吸收率很低,大約只有10%。你會想:難怪我們要從一些補充品中來補足。但事實上,人體也有代償機制,缺鐵時就會自動增加對鐵的吸收,這時可高達40%;因此台大醫院營養師鄭千惠表示,除非長期鐵質攝取不足,體內鐵質儲存量已經過低,才需要額外補充。

鐵,不可否認是有益健康的好東西,但花蓮慈濟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科主任劉采艷說,最好還是有所節制,過多的鐵對人體健康也會有所危害。

不少國外研究都提到人體內鐵含量過高與某些疾病的關聯。法國研究人員透過對罹患巴金森症病人的大腦進行觀察發現,在產生病變的神經元中,鐵的含量大大超過正常人的水平。他們認為,鐵如果過量,可能會破壞脂類和蛋白質,而引起細胞死亡。

美國心臟學會年度醫學會議中也曾公布一份研究表明,人體攝取過多的鐵質可能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加速形成,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率。許多科學家過去將婦女在更年期以前低機率罹患心血管疾病,歸功於女性荷爾蒙的保護,現在有另一種假設慢慢浮上檯面,認為月經期間鐵質的流失,或許也有助於預防心臟疾病。

另一種說法認為,血液中含鐵量過高時,存在體內的游離鐵容易促進自由基生成,恐怕會引發慢性疾病,甚至癌症。

還有一點要提醒:血紅素並不等同於鐵。「貧血」、「缺鐵」、「缺鐵性貧血」這三個名詞也不能畫上等號。事實上「缺鐵」包含的範圍很廣,從較輕度的鐵儲存耗盡(此階段還不會影響到正常的生理功能)直到最終的缺鐵性貧血,都屬於「缺鐵」的問題。女性血紅素(Hb)若小於11代表貧血,但並不見得缺鐵(Hb標準值:女性12~14mg/dL,男性14~16)。

先確認鐵營養狀況,再補鐵

台大生化科技學系教授蕭寧馨建議,下次買補鐵營養品之前,最好還是先抽血檢測一下自己的鐵營養狀況。「大家都很在意自己的體重、血壓、血糖,怎麼就不在意自己的鐵營養狀況?」

鐵營養狀況不只要看血紅素值,還應包括血鐵蛋白(Ferritin)及運鐵蛋白飽和度(TransferrinSaturation)。血鐵蛋白是鐵儲存量的指標,若小於12代表鐵缺乏;而鐵蛋白飽和度則是指體內有多少的鐵質可被利用與血色素結合,通常要維持大於30%才算正常。女性因為食量小,攝取量不足,儲存量也就少。

面對生理期多流失鐵質讓人害怕的議題,劉采艷建議,只要抽血檢查,證明自己沒有缺鐵性貧血的問題,生理期流血量也不大的話,飲食均衡即可,並不需要額外補充;真的覺得身體不適,一天補充一顆綜合維他命就可以了。

台大醫院營養師鄭千惠也只是在每次月經結束的一週內,吃兩次豬肝來補充流失的鐵質。

但若查出有缺鐵性貧血,光從飲食補充鐵是不夠的,就得遵從醫師指示補充鐵劑。

還要小心的是,現在市面上不少女性專用保健食品,其中的鐵含量都高達20、27毫克,她特別提醒民眾,不管男女老幼,在挑選保健食品時都要注意標示的含量,台灣的每日建議量限制補充用的鐵劑上限為40毫克,要避免過量攝取與重複使用。

蕭寧馨一再叮嚀,鐵的補充有性別、年齡的差異。育齡女性因為生理特性才需特別補充,男性或停經婦女只要均衡飲食就足夠。

把握大原則,輕鬆補鐵

從飲食中攝取鐵還是最安全的,不會有任何過量而產生毒性的風險,而且充足的營養可以讓鐵發揮最大的效益,吸收的鐵才能用在血紅素的合成以及增加紅血球的量。

其實,從飲食攝取鐵並不難。只要了解各類食物的含鐵量、每日營養攝取量基準值的百分比(%DV,表示食物中的鐵供應量佔一日所需的百分比,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上都會看到,不同食物相加達到100%就表示足夠)及鐵營養密度(mg/100kcal,選擇密度值高的食物,可以得到鐵,同時避免熱量過多),就能掌握自己的鐵質攝取。(更多相關飲食資訊可上仕女鐵營養網查詢:http://nutrition.bioagri.ntu.edu.tw/womannutrition)

不過動物性食物含有血鐵質,鐵的吸收率還是要比植物性食物來得高,因此像紅肉瘦肉、內臟類、海產都是很好的動物性鐵質來源。

還有一些小撇步可以提升鐵質的吸收:

◆多補充維生素C:尤其是吃素的人可以多補充含維生素C的食物,餐後吃些水果如番茄、橘子、柳丁等,這些水果也含有檸檬酸,可與維生素C併用,更可加倍人體對鐵的吸收。

◆用鐵鍋煮菜也能多吸收一些鐵,且要在鍋中加入水和酸性物質如糖醋、紅燒加番茄一起煮,才能讓鐵鍋溶出鐵質;不過要注意保養鍋子,若是鐵鏽就無法吸收了。

◆餐後別太快喝茶或咖啡:一杯茶會降低64%的鐵質吸收率,一杯咖啡則會降低39%,營養師建議,最好飯前飯後兩小時避免喝茶與咖啡。

不只茶、咖啡,像蔬菜及青草茶中也含有多酚,同樣會影響鐵質吸收。

◆避免植酸、草酸類食物:蔬菜、穀類、豆類和核果類中都富含植酸和草酸。而且,這些食物所含的纖維質也會在腸道中與鐵結合,使鐵排出體外。

瑞士學者曾提出一個建議,認為飲食中的植酸攝取量應降到每餐小於10毫克,才不會影響鐵質的吸收。營養師也建議可同時攝取含維生素C的蔬菜,如杏、酪梨、棗子、草莓、黑芝麻、紅豆、綠花椰菜、海藻、紅莧菜,可改善植酸抑制鐵質吸收的效果。

◆錯開鈣與鐵攝取的時間:因為同時攝取高量的鈣質會抑制身體對鐵的吸收,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祕書長黃翠華建議,可以利用早餐時攝取所需的鈣質,而午、晚餐就以鐵質為主。

含糖飲料真相/即使只是「微糖」含糖量相當於10顆方糖!

 含糖飲料真相/即使只是「微糖」含糖量相當於10顆方糖!

  •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52期
  • 2011.07.14
  • 作者 : 楊心怡
  • 圖片來源 : 陳德信

別被「微糖」的字眼給騙了,微糖飲料含糖量驚人!

《康健》編輯部與《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隨機採樣三家知名的外帶茶飲店,各三個店面,選擇大家都有的15個品項、微糖與全糖各一杯,總共270杯含糖飲料,結果發現,微糖飲料含糖量遠超過廠商所宣稱的「三分甜」,而且奶茶類比綠茶要甜上3~5倍,消費者攝取了超乎想像多的糖分和熱量!

抽樣調查對象以台北地區的分店為主,且只抽檢三家的共同品項進行比較分析,總計15種品項,每個品項又同時購買全糖與微糖的中杯飲料共270杯,並且要求去冰, 因為溫度也會影響甜度。(見文末「調查說明」)

檢測方法是利用糖度計來計算茶飲的糖度,可略分為總含糖量和糖度兩種。

糖度計是測試飲料中每100毫升的可溶性固形物濃度,藉以算出飲料的「糖度」,相當於含糖量。以單純的紅茶、綠茶、果汁(金桔檸檬及檸檬汁)或果茶(梅子綠茶、烏龍綠茶、檸檬綠茶)而言,糖是其中最主要的可溶性固形物,其他添加的果汁因為微量可忽略,所以糖度計測得的糖度,約可代表每100毫升的含糖量(單位為克),再乘以每一杯的容量,便得出總含糖量。

但對於如牛奶、多多及加料(珍珠、仙草等)的茶飲來說,可溶性固形物不只有糖,因此糖量計算方式較為複雜,「嚴格來說,這類飲料在糖度劑測出的糖度,並不能等同於實際含糖量,」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黃瑞美說。

《康健》的檢測結果發現,微糖其實含糖量並不少,幾乎是全糖的三分之二,一杯微糖的梅子綠茶約有50克糖,已經超過每日糖類建議攝取量(45克),而且果汁類的總含糖量甚至比微糖綠茶還高。

驚人數據1:「微糖」含糖量驚人,一點也不「微」

即使是「微糖」,有些品項還是超出營養師建議的每日糖分攝取量。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指出,以每日1800卡的熱量需求來算,一日糖量攝取最好不要高於10%,也就是45克。

以綠茶類來說,總含糖量最高的是50嵐的梅子綠茶(微糖),高達50克,相當於10顆方糖,一杯就已超過一天糖攝取建議量。(表1)

果汁類的總含糖量也不容小覷。CoCo都可的金桔檸檬(微糖)甚至比綠茶還高,含56克,相當於11顆方糖,非常驚人。(表2)

驚人數據2:微糖糖度高,超過全糖的三分之二

從店裡的標示區分,微糖指的是三分甜,照理說含糖量應該是全糖的三分之一,但經過檢測與對照,只有50嵐的綠茶達到標準(表3),其他全數不合格。

尤其是奶茶類嚴重超標,三家的微糖糖度都超過全糖的三分之二(表4),比半糖還甜。

從測量結果可得出建議,如果不想喝進太多糖,選擇愈單純的飲品愈好,如紅茶或綠茶。有加料的飲品除了增加熱量,含糖量也大增。

驚人數據3:加了奶的綠茶糖度更高,約超出2~5倍

不管是微糖或全糖,奶茶的糖度都比綠茶來得高(註:奶茶的糖度不只有糖,還包括奶精粉等可溶性固形物)。差距最多的是50嵐,綠茶微糖與奶綠微糖竟相差5倍,差距最小是清心福全,也有2.5倍。(表5)

驚人數據4:50嵐飲料平均糖度最高

整體來說,所有外帶茶飲品項平均糖度以50嵐最高(12度),CoCo都可次之(10度),清心福全糖度最低(9度)。(表6)

而且奶茶類是其中含糖量最高的,又以50嵐的奶綠、布丁奶茶、珍珠奶茶和布丁奶茶糖度最高,平均為17~18度。(表7)

這些結果令當天參與測試的《康健》編輯部與調查中心人員非常驚訝。長久以來認為微糖就比較健康的人,可真是大錯特錯了。

專家建議,加料(如珍珠、布丁)的飲品本身就有糖分,會增加甜度,想喝奶茶不妨改加鮮奶,也就是一般的紅茶拿鐵,或許就能降低含糖量。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在奶茶當中CoCo都可的微糖鮮奶茶糖度(8度)最低,雖仍比清茶(4度)高。(表8、表5)

這次的檢測和調查也讓我們體認到,真的不能只依賴味蕾來判斷甜度。目前台北市與高雄市都有輔導手搖杯飲料業者改革標示,但台北市衛生局藥物食品管理處長陳立奇提到,現階段標示重點是放在熱量,並沒有包括含糖量,擔心資訊太多會失焦。

營養界專家疾呼,熱量與含糖量最好一併標示;而《康健》的檢測也佐證,手搖飲料的「微糖」名不副實,為了健康著想,無論政府或民間都應該要再嚴格做好糖分的控管。

調查說明﹕《康健雜誌》外帶式茶飲店糖度值調查,選擇知名且多據點的50嵐、清心福全與CoCo都可進行飲料檢測。

根據《2011年台灣連鎖加盟店年鑑》,「清心福全」全台有1037家,「CoCo都可」則有237家,「50嵐」並未名列其中,根據《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搜尋整理,總店數為510家。

為求調查的公平性,只抽檢三家共同品項進行比較分析。在店舖選擇上,以各廠商台北市分店為母體清冊,利用隨機抽樣方式,每個廠商最後抽出三家分店為實際購買飲料店鋪,共9家。並以共同品項進行比較分析,總計15種品項,每種品項又同時購買全糖與微糖的中杯飲料共270杯,並且要求去冰, 因為溫度也會影響甜度。

調查成員: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白瑋華、康健雜誌編輯部林貞岑、楊心怡、林慧淳、李佳欣、曾慧雯、王暄茹、林芝安
調查時間:2011年6月23日

附一:50嵐、清心福全與CoCo都可的共同品項飲料:

紅茶、綠茶、烏龍綠、蜂蜜綠、梅子綠、檸檬綠、養樂多綠、奶綠、布丁奶茶、仙草奶茶、珍珠奶茶、烏龍奶茶、紅茶拿鐵、金桔檸檬、檸檬汁。蜂蜜綠沒有微糖,不列入計算範圍。

附二:抽測分店一覽表

CoCo都可(西湖、興隆、南四店)
清心福全(松山東興、內湖東湖、中正公館)
五十嵐(延平北、南港園區、石牌二店)